-
从北京到上海,漂泊的我从不孤独|职场真实故事
2022-04-06 04:25:0996 ℃ 原创 从北京到上海,漂泊的我从不孤独|职场真实故事
2022-04-03 08:11 来源: 两性情感解答
原标题:从北京到上海,漂泊的我从不孤独|职场真实故事
我本科读的是教育学,好奇心让我拒绝了县城里的一个编制名额,加入了北漂大军。
那个时候,北漂二字,意味着梦想的开始。
我做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,住300元的地下室,坐6点半的地铁,辗转公交站台,在人海中飞驰,突然感觉电视里都是骗人的,哪有那么多的美好画面。
我只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,穿着100元/套的西装、左手山东大饼、右手公交卡、背着“书包”的孤独的梦想家,在地铁里被人群肆无忌惮的拉扯。
这个拿着3000块薪水的我,每次下地铁就像遭遇了打劫一样,庆幸的是,我发型不乱,皮鞋依旧明亮,顶多抖擞下缠在脖子上的领带,让自己看起来像刚出门那样衣冠整洁。
那个时候,我很孤独,但我享受孤独,从来不觉得寂寞。 因为我在努力融入这座城市,尽管它对我并不友善,但我确信一点,如果我不努力,世界一定不会给我好脸看!
图片来自互联网
我开始每天午休时一个人去逛公司旁边的书店,不管什么书,或许是金庸小说,或许是朱自清散文集,或许是动物世界,也或许是成功学,不管什么,挑一本一见钟情的,带走它。
坦白讲,我只是想假装自己很特别,很文艺范罢了。
但正是这份虚伪的假装,我喜欢上了夜里10点半的公交,爱上了23点的地铁。在空无一人的车厢里,翻一页,整个世界都安静了。
我意识到,我的假装变成了吸引,我的虚伪变成了真实!
图片来自互联网
慢慢地,我认识了一些和我一样喜欢看书的人。
周末时,我们相约,带着保温杯里的菊花茶,一起走进北京白石桥的国家图书馆。我失去了昔日一起通宵打游戏的兄弟,朋友圈里少了一些情感大师的鸡汤,苹果5上市后我也换了新手机。整理通讯录时发现,我的电话本里多了几个喜欢看书的朋友,我能清晰地记着他们的样子,我的微信里多了一个不爱发朋友圈的CEO和几个主管。
图片来自互联网
这时我才发现,原来我建立了一个新圈子。渐渐地,我的收入有了结余,我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从地下室搬到了链家地产的自如公寓,也记不清第一次去健身房的时间。我只知道我不喝酒了,用蔬菜沙拉代替了煎饼果子,能不费劲儿地做100个俯卧撑,再加6组深蹲与仰卧起坐。
与其说这是个漂泊的过程、孤独的过程,倒不如说这是个自我蜕变、享受孤独的过程。我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,我现在的状态也证明了当年选择孤身北漂是对的,我没有对不起自己和家人。
图片来自互联网
虽然现在我离开北京来到了上海,但仍然不孤独。 因为我可以去做自己兴趣的事,科技时讯博览,看看书,我打算再写点东西。
我可以去和朋友一起打乒乓,享受酣畅淋漓的痛快;我可以去和小朋友一起,去学一些钢琴初级乐理,练我喜欢的那首《卡农》;我可以抱着吉他,去海边,为自己唱一首《成都》;我可以随时定一张票去厦门的鼓浪屿走走,也可以看一部喜欢看的电影;我可以去认识想认识的人,做想做的事……我可以做的有很多,真的太多。
从心理学角度来讲,孤独是症状,寂寞是情绪,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叫寂寞,马路上只有一个人叫孤独。 没有家人陪伴的城市显得那么陌生,我偶尔寂寞,却从不孤独。
图片来自互联网
从学校到职场,随着角色的转变,不得不让我们经历成长,体会改变;经历忙碌,体会收获。
这些经历是全新的开端,是探索过程,是量到质的改变。它让我们重新定位自我,刷新世界观,重塑圈子,转变认知。